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明治维新》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一)

时间:2020-08-30 07:01: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别,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从l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回答:
(1)中日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2)你如何理解两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2、判断题  1888-1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其增长的世界背景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明治维新的成功
D.垄断组织的出现



3、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对于东方国家的当务之急来说,此文明的东渐之势十分强劲,如果下定决心来阻止它的话,这样做倒也不是不行,但观察当今世界的现状,就会发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共同掀起文明的波浪,共同品尝文明的苦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
材料二?文明就像麻疹的流行一样。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并随着春暖的气候逐渐蔓延开来。此时即便是痛恨该流行病的危害,想要防御它的话,又有可行的手段吗?……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让国民尽快沐浴文明的风气,这才是智者之所为。
材料三?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指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以上材料节选自福泽谕吉《脱亚论》
(1)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其肖像被印在日本一万元钞票——?“万元札”上。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福泽谕吉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学者称福泽谕吉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依据材料三评论这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日本外相井上馨认为:“只有实现西欧化,我国才能同西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独立、富裕起来。”与此观点不符合的是
A.殖产兴业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自由择业



5、判断题  (12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臣民和国王的领地。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是由公民组成的……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4分)
材料二:意大利人……在1859—1871年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在普鲁士人的领导下……建立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德意志、意大利的“民族主义”主要是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2分)“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
(3)一般认为,民族 主义包含有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两个方面的内容。试以19世纪后半期的日本为例简单说明。(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