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8-30 06:50: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理想,(2分)分析当时人们“非难”孔子的原因。(4分)
(2)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6分)


参考答案:(1)理想:仁、礼。 原因:百家争鸣,学派之间相互攻诘;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需要。
(2)答案一:这是孔子的谦词。孔子编六经,实际上是述中有作;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开儒学先河。 答案二:这一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学习。它崇古唯书,缺乏创新精神;可以学古,但要推陈出新。


本题解析:(1)孔子之所以遭遇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尴尬结局的原因是当时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孔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德”,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霸纷纷进行社会的立竿见影的变革,而这些思想都是与改革背道而驰的。
(2)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孔子在世时,曾遭到同时代人的奚落,不被理解,就是因为孔子“不合时宜”的坚持这些思想,言必谈周礼。孔子基于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忠于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创作上。对待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他不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而是采取敬畏的态度加以整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材料讲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而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董仲舒。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5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参考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如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们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6分)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5分)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理解与认识。第(1)问,第小一问需要抓住材料中“《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其主张即可;第小二问,联系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即可;第三小问,考查对新儒学的特点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新儒学思想也融入了其他思想主张。第(2)问,考查评价分析的能力,归纳材料二、三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即可获得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分析评价。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人物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含冤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主要体现了
A.佛教的顺应自然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剧中六月飞雪、楚州大旱是因为窦娥含冤而死,是人与上天的一种联系,体现了上天对窦娥含冤的一种回应。根据所学汉代儒学的知识可知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安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③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④德莫高于博爱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出自于韩非子,体现的是如何加强君主的统治,并不是民本思想,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