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8-30 06:31:5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产阶级反抗三座大山压迫的斗争有(?)
①济南惨案后,上海总商会拒绝买卖日货
②九一八事变后,上海银行、钱业两公会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团结御侮
③宋子文控制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④民族资产阶级抗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蓝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才是本题的题眼,就是找找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事物和现象,“个体户” 银行卡、菜蓝子工程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以不能选ABD,答案是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材料三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做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言语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生动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分)
(2)影响:有利于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普遍感到不幸福。(4分?三个得分点,任答两点)
(3)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3分酌情给分)
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3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的“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可直接得出特征为:与巫相近,重视仪式。第(2)问,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给中国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组织答案时依据材料结合“三纲五常”的消极意义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不同点可以从中西方家庭的“强制”与“自愿”两个角度归纳即可,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中西方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的差异等角度加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面四幅图截取自历年《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根据其报导的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这四幅图,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这一现象在本质反映出
A.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B.封建等级观念彻底消除
C.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D.奢侈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材料的现象重复,是典型的表面现象,不是本质。”B封建等级观念“彻底消除”不可能,就在今天仍然有封建等级观念,更何况是清末的上海。“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低层次的人当然不可能“奢侈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纵观材料的本质是说“为官为商为民为士”,和“娼优隶卒”都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