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20年押题版)(三)

时间:2020-08-30 06:28: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世界上影响力持续时间最长的货币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建立。下列标志所代表的国际组织按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①是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成立;②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的时间是1989年;③是欧盟,建立的时间是1993年。所以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古代的明君大多出现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他们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明君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等。而古代的贤相要更多一些,他们可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任何时期,如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王安石、张居正等。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由于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存在,使得明君与贤相同时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因此要可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繁荣与安定,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本题解析: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的明君贤相。明君的出现往往是君主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造就的,没有太多的必然性,而贤相出现的因素就要丰富些:首先,皇帝传人,丞相传贤,这种选择上的本质区别决定了贤相的出现是远远多于明君的;其次,贤相的出现也有赖于明君:再次,较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下人才脱颖而出。回答本题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典型朝代的典型人物加以说明。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8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两点), 并分析“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分析地中海文明不同于东方文明的根源。(8分)
(3)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李贽的思想与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理解。(10分)


参考答案:
(1)民本思潮: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等。(1个要点2分,2个要点3分)
专制主义: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1个要点2分,2个要点3分)
时代特征:铁犁牛耕的产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任何1个角度2分,总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主要成就: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大量涌现;罗马法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每个要点2分;如果只列举核心词,每一点1分。)
根源:古希腊古罗马发展工商业经济,海外贸易发达。(2分)
(3)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2分)
理解: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阻碍了思想进步;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思想政策;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不利与对外交流发展。(每个要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李贽的思想未突破儒家思想体系,没有提出系统有效的改造方案,不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因此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2分)


本题解析:(1)注意题干要求列举 “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孔子主张“仁”这和专制主义是相悖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也不符合君主专制的要求,只有“法治”和专制主义相关联,联系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和韩非子主张“法治”。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私学文化”的兴起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奴隶制政治制度随之瓦解,对文化教育的控制松弛,所以会使私学兴盛。回答此题要着眼于当时政治经济出现的重大变化。(2)此题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大量涌现;罗马法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影响深远。(3)回答此题首先要对李贽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主要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他处于明清之际,即封建社会末期,他挑战权威、否定“天理”,追求个性自由,这与文艺复兴的追求个性自由相似。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由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小题2: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B.中国商品经济发达
C.中国丝茶质优价低
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小题3:新中国成立初,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A.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D.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第一小题,A项中《史记?食货志》详细记载了我国历代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也记述了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B项中《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C项中《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D中《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选D。
第二小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也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题干中“大量出口”这以关键词正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证明,故选D。
第三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回忆教材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是指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