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四)

时间:2020-08-30 06:21: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管理模式 ②克服平均主义 ③解放生产力 ④全面改变所有制性质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影响是(? )
A.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
B.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各自的影响,通过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则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都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乡村危机,实质上是指农民的生存危机,表现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停滞与农民生活的持久贫困,挣扎于生存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危机达到一个高潮。原因是多方面的……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益商品化的中国农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1934年美国实施《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从而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更使农村走向破产。另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及其对工农红军的多次军事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侵略的步步加深都给中国农村带来严重灾害。总之,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走上极度衰落与崩溃之境。
——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原载《史学月刊》
(1)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形成的原因。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致力于乡村建设,请指出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下面是1949年—1992年中国钢粮产量表。

产品
单位
1949年产量
1952年产量
1976年产量
1992年产量

万吨
15.8
135.0
2046.0
8000.0

亿吨
1.1
1.63
2.86
4.42
参照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建国后我国的钢产量增长幅度同粮食增长相比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4)1992年产量比1976年有较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列强向华倾销商品;白银外流,物价下跌;水旱灾害频繁;内战不断;日本的侵略和掠夺。(6分)
(2)“生产发展”的举措: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答出其中1点给本问满分2分)“管理民主”的举措: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2分)
(3)钢产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粮食的增长幅度。(2分)解放前我国几乎没有重工业,工业起点低,解放后,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政策。(4分)


本题解析:
(1)本问的解答主要依据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把握。如“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等。
(2)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经济”和“政治”措施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第1小问是对材料中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进行说明即可;第2小问要结合当时中国现实情况回答。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重工业几乎为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重工业尤为重视。
(4)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会后采取的措施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是1992年10月19日,邓小平与中共十四大的代表亲切见面的情景,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

A.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B.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D.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 ]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