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预测(2020年最新版)(六)

时间:2020-08-30 05:38: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东京平面图
(1)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史书记载,在唐朝都成长安,每日中午,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声散市;每晚击鼓八百声,鼓声过后关闭坊门。
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
(2)以上记载反映出北宋与前代相比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雍正)“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3)依据材料指出雍正皇帝是怎么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2分)清统治者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唐朝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4分)
(2)突破了时间的限制。(2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2分 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3)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或者农业地位高于工商业地位;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2分)
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6分 答出两点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唐朝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这也反映了宋代的商业繁荣。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宋代对商业的管理有所放松。
从材料“……散市……闭坊门……”可知,唐代对“市”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从材料“……通宵不绝……早市又开始了……”可知,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说明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从材料“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皇帝认为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或者农业地位高于工商业地位;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与宋代商业发展的比较;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主。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为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3)据材料三,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及原因。(4分)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2分)
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新变化:①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②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主等早期“资本家”。(3分)
特点:发展缓慢(2分)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制度的阻碍。(任答两点4分)
(3)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4分))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任答两点4分)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2分)
(4)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分)


本题解析:(1)特点从材料一中概括即可,依据分值可判断出三个要点,注意划分材料层次,从“但它毕
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 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
度和深度”“ 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的信息来概括
即可。
(2)第一小问新变化依据材料二来归纳即可,依据分值可判断出3个要点,从“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
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
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
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知识来归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特点,可归纳出发展缓慢;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政
策等角度来分析,可得出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制度的阻碍。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信息来概括即可,原因可从
材料三中“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由于有了较为长
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优势可从
历史研究的科学性、说服力等角度来思考分析。
(4)结合材料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可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
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4分)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4分)


参考答案:(1)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益而远离家乡;海上贸易发达(2分);出现了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分)(2)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1分)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入山区,垦山为田;(1分)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靡。(2分)(3)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2分)政策:重农抑商。(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海客乘天风”说明唐朝时期海上贸易发达,将船远行役、一去无踪迹说明唐朝时期商业贸易及其的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益而远离家乡。夜雨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说明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非常良好,其实在唐朝时期的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不像材料中所说的那么好。毕竟唐朝时对商业的管理仍然很严格。
(2)耕种山田三四亩和西江贾客珠百斛,苗疏税多不得食和船中养犬长食肉通过对比就不难发现,一是赋税负担沉重。二是贫富分化加剧。而从“岁暮锄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不难发现当时出现了农民因为沉重的赋税而陷入困境,纷纷逃入山区,垦山为田。“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则可以总结出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靡,农民的日益贫困和商人的奢侈生活,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也就显而易见了。
(3)“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可以看出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因为草市是在农村,农村出现草市也就说明商业发展深入农村。而从“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则可以看出商人虽然过着奢侈生活,但是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却得不到任何保障,富商往往成为劫杀的对象。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政府依旧实行的经济政策当然是重农抑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和宋朝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依据所学,早在汉代的时候,丝绸就是中国外贸的主要商品,清代的时候,朝贡贸易体系依然存在,故含有②、④项的应排除,即排除B、C、D三项;①③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边的曲辕犁最早出现于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唐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曲辕犁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曲辕犁的出现为盛唐时期中国古代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也使古代农业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曲辕犁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