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20年最新版)(二)

时间:2020-08-30 05:34: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分析理解,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以民为本”等,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对“以民为本”的理解把握。分析选项:①强调的是为君主者的作用,他的言行会影响老百姓,成为百姓守法的榜样,与民本思想不符,排除①;③的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同样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③。综上,排除含①、③的选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民为本”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六艺顺序变化并未说明教育对象,故A项错误;西周儒家思想还未形成,故B项错误;礼的使用对象主要为贵族,故C项错误;西周教育以礼为首,而礼的背后是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主要依据为宗法制,礼制是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宗法制形成的等级,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24分)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伏尔泰最早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他认为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或理论的理解。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 
——据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整理
材料三 (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
——钱穆(1937年)《国史大纲·引论》
材料四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历史创作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创建出一种新创的历史哲学体系,即文化形态理论。对西方文明的前景,他始终保留希望。
——据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摒弃神学史观的价值何在?(6分)
(3)根据材料三,钱穆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分析其时代意义。(6分)
(4)根据材料四中汤因比的文化形态理论,列举两个可以成为被研究对象的文明。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汤因比对西方文明仍抱希望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政治目的:力图维护周礼,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2分)时代背景:分封制逐步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混乱。(4分)
(2)指导思想:理性主义。(2分)
价值:解放思想,使史学完全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反封建专制,使史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强有力的思想武器。(4分)
(3)核心价值: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2分)
时代意义:在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激励国人奋起抵抗,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4分)
(4)研究对象:希腊文明、中国文明。(言之有理可得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可回答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相关史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可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回答任一个方面得2分,满分不超过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的动荡不安等基础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中可以得出思考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从理性主义的作用方面来分析摒弃神学史观的价值。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可以概括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从材料“钱穆(1937年)《国史大纲·引论》”中可知,当时中国正在日本侵略下,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瓦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民族意识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孟子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黄宗羲与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     )
A.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
B.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C.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D.儒学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这是因为处在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生阶段,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是生活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故选C。A项错误,两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B项错误,两者都谈不上对社会规律的把握;D项错误,二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的类型,而是是否适应当时的形势的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与韩非子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