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30 05:13:25
1、选择题 明清之际,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此( )
A.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衰弱
B.代表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C.表明了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滋长
D.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董仲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91考试网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分)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提出“仁”,提倡“为政以德”
(2)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影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不,虽然动摇了封建通知的理论基础,但存在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得出孔子的思想之一为仁,孔子主张仁,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依据材料“为政以德”可以得出孔子主张德治,结合所学孔子还主张克己复礼,兴办私学,开私学之风。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满足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求,为统治者采用,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结合材料可知吴虞主张打倒孔家店,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对这种观点应加以反对,因为新文化运动虽然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的继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6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4分)
材料二
董仲舒 | 朱熹 |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夫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参考答案:(1)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董仲舒:实践德政,推行教化;(2分)朱熹:“正君心”;(2分)
基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2分)
(3)主要内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要求个性解放。(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材料中的“为仁由己”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身努力。材料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待人要宽容”。“克己复礼为仁”则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
(2)董仲舒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指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君主要好好的治理国家。而朱熹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则是指“正君心”。而上述两位思想家基本思想的共同点则是指儒家民本思想。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也是难得可贵的思想观点。
(3)在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之际也出现了很多进步的思想,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主张工商皆本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的现实反映。顾炎武的倡导经世致用,李贽的批判儒家思想,要求个性解放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的共同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我国古代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西汉时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国家设立太学,而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太学的教科书,所以,我国古代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就是始于西汉,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14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3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3分)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2分)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2分)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2分)
(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1分)。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2分),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1分)、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1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垄断立法;由“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概括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可以概括出保护私有财产。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可以分析出中国法律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由“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可以分析出罗马法保护公民。由“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可以概括出中国法的立法理念是注重等级观念;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的理念是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由“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可以分析中中国法律在经济方面主张重农抑商;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经济方面是主张保护商业。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可知黑格尔认为法律也是因时而变的。结合罗马法中的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进行阐述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与中国法异同点比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