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8-30 04:56: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57年上半年,北大经济系正式开设一向被视为资产阶级学说的凯恩斯经济学。与北大这一行为关系最密切的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允许不同流派的学术传播,与C双百方针吻合。A的时间是1953-1957;B是1956年底;D是1958年。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变?请分别从原因、内容、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它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得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汲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启示:(1)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2)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应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本题解析: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构(即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五种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即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最终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形式。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改革发展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8分)
材料一: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被称作人类的“轴心时代”。为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请帮助完成下表的空白部分。(12分)

项目
孔子
苏格拉底
背景

(4分)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重要
主张
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分)
影响

(4分)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人文、理性精神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右图)。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雕像中,拉奥孔位于中间,神情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极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他抓住了一条蛇,但同时臀部被咬住了;他左侧的长子似乎还没有受伤,但被惊呆了,正在奋力想把腿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父亲右侧的次子已被蛇紧紧缠住,绝望地高高举起他的右臂。)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2 分)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2分)《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2分)


参考答案:
(1)①春秋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坏乐崩”。(4分)②“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4分)③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2):思潮:人文主义(2分)思想主旨: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2分)原因:再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决心。(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1)①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坏乐崩”。②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包括“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③儒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教育等方面,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 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的社会思潮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思想主旨包括:内涵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拉奥孔》的出土在意大利引起“震动”的原因是:再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决心。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2分)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3分)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2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6分)


参考答案:
(1)态度:肯定态度。(2分)原因: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需要。(2分)
(2)失败原因:没有建立现代政体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3分)
(3)相似点:都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2分)推动的体现:提出了民权主义的要求;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各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可见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肯定态度,原因是孙中山希望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2)材料二中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太平天国运动是单纯的民族革命,只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而没有实行民权主义,没有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等权利。
(3)材料二中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材料三三民主义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两场运动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同之处是三民主义还提出了民权、民生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等权利;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国民共享。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总部从美国搬走,上述材料说明①美国决定退出联合国②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③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④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可知,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冲击,①美国决定退出联合国,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从未决定退出联合国;②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③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④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说法是正确的。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