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30 04:49:32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
(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材料二 下图为1911年8月1日《民立报》的影印件,记有“七十二烈士”的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性质如何?
(2)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梁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
(4)材料一作为口述史料,应用于历史研究有何局限?材料二是原始史料,如果利用这两种是史料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运动。(2)赞成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3)分不清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主张。道路:①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③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4)①口述史料受口述者及记述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及片面性。②第二问,分两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口述史料的使用要慎重,应该与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配合使用
第二层次:材料一为毛泽东本人口述历史,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最好与原始史料配合使用。
本题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认识发展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政治民主化等相关问题。
第一问结合1911年、七十二烈士、孙中山,可知是辛亥革命。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问:从其文章内容中的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可知是民主共和政体。原因是没有皇帝。
第三问:从“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可知当时毛泽东对立宪派与革命派认识不清。根据所学可知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问:第四问考查史学研究,层次较高。一般来说,口述史带有主观性,并且随时间推移而模糊或认识上有差别,因此有不确定性、片面性。
口述史料和原始史料的关系:因为口述史有局限性,所以要配合原始史料使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香港《明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中胜出。
材料二?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也准备开始了解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伟大的思想家。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德国左翼党领袖拉方丹自然是马克思的坚定信徒。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现在也开始阅读《资本论》。如今已经数个月没有睡个安稳觉的施泰因布吕克,甚至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施泰因布吕克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杂志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汉堡晚报》则评论说:“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摘自《广州日报》
(1)材料一中说马克思在“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胜出,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哪些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5分)
参考答案:
(1)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发起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4分)
列宁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毛泽东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和建设道路;邓小平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6分)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该点必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妥协有时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下列与此相吻合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