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试题预测(2020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8-08 06:31: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美国原国务卿赖斯认为,这个世界不应再分为众多的“极”,在全球政治中只有一个“极”,那就是“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对赖斯的意图解释最准确是
A.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B.综合国力决定世界格局
C.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必然趋势
D.倡导发展经济的全球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美国企图在全世界推行自己所倡导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世界观“自由、和平与正义”,即美国是“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暴露了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表比较了中国和欧洲从公元l世纪到1700年期间的经济表现。其中:公元l世纪初和 公元1000年,?欧洲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相比较各是什么情况?(2分)公元 1300年中国人均收入处于什么状?况(2分)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2分)公元1700年 欧洲人的收入与欧洲前一时期和同时期的中国人收?人比较都高于1/3以上,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什么?(4分)
材料二?美国从抗战胜利后到2007年在亚太地区的外交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方式主要是哪两种?(4分)奥巴马政府提出了美国 “重返亚?太”的战略。请你根据材料二,就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进行简要的评述。(6分)


参考答案:(1)情况:公元1世纪初欧洲人均收入高于中国,公元1000年欧洲人均收入低于中国。(2分,各1分)状况:公元1300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1/3,仍高于欧洲。(2分)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高于同时期的欧洲。(2分)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各2分。表达相应意思即给相应的分)
(2)外交方式:军事外交,政治外交(非军事外交)。(4分,各2分。表达相应意思即可)简要评述:这一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探究,答案参考如下:结论:实际上美国就一直没有离开亚太地区。(2分,可略加阐述)“重返亚太”的主要原因:中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美国称霸亚太等。(4分,各2分。这里包括了目的)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直接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对1300年中国状况的分析,注意要从表格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本问是从经济的角度对中西进行了比较,这一状况说明的问题也是从经济方面总结答案;最后一小问分析欧洲在1700年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结合所学16、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
(2)依据材料可知,图9、10、11、13、15是军事方式,图12、14是政治方式;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层次可结合材料二,可以得出结论,美国从未离开亚太;第二层次可围绕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原因、目的、影响展开评论,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关于“冷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冷战”是美苏两极对峙的产物
B.北约成立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C.60年代初“冷战”重心转移到美洲
D.“冷战”使世界各国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冷战指的是从1947年至1991年之间,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和华沙为东方集团两者之间的长期政治和军事冲突。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在这段时期,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所以BCD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学院演讲中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里说的“铁幕”指的是
A.德国纳粹死灰复燃
B.美国在欧洲推行霸权
C.欧洲开始联合自强
D.苏联在欧洲扩张势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