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8-08 06:00: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棉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到明代后期棉布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妾理蚕缫已满车”足以说明该地区丝织业发达,而乾隆年间珠三角地区的丝织业水平最高,所以本题答案是D.珠三角地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价的价格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D.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目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的择业观,可见晋商的活跃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故选C。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错。材料中没有体现晋商文化的独特性,所以D不选。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明·清商帮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材料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比例:四川低于江南。(3分,任3点)原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任答3点,3分)
(2)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立法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题干材料表格,归纳、概括,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在市镇数量上:四川地区多于江南地区;B.在市镇密度上:四川低于及江南地区;C.在市镇功能上:四川以贸易(实物买卖)为主,江南以产(制造)为主;D.在市镇比例上:四川低于江南地区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主要居于以下多方面原因,主要体现在:①自南朝开始,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至宋代逐渐完成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②随着生产力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③江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为优越(靠近长江下游航道),水陆交通较为便利;④江南相对较为富庶,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等。
(2)根据材料二文字关键信息“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及图4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进程——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相关信息,可以这样来认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即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程。A: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把欧洲以外人类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而且不知道欧洲以外的世界,世界处于彼此分散孤立状态。)②随着欧洲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对黄金的渴望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③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联成一片,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
B: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技术的划时代革新,至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至此,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总认识:根本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状态逐渐走向整体,同时,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本问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二者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题干材料表格,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A.形式上,均属于政府自上而下变革,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策略上,将立法和行政手段二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以促进农业发展;C.方法上,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农业的生产和分配进行有效调节;D.作用上,均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不同地区市镇的发展状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农业方面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4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