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0-08-07 05:49: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方面说明宋朝“造极”的表现。(6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19分)(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4分)
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绸之路畅通。(4分)
(2) 表现:文化:文章诗词俱发达;科技成就众多如三大发明等;儒学发展成为理学。(任写三点给6分)
(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5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材料中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足以证明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之一是指坊市分离。材料中的“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则足以证明很多外国商人在中国经商,唐朝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和商业的繁荣。而“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 则足以证明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的特点还包括商业活动受到限制等等特点。其成因则主要从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等角度论述即可,此问很易。
(2)从文化方面说明宋朝“造极”的表现主要包括宋词、重大发明在宋代的划时代发展、理学的重大发展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宋词是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所受体裁的限制较少,更为灵活,文章诗词俱发达。重大发明在宋代的划时代发展是指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在宋代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宋代也发展成了理学,从天理的高度解释人与人的关系。
(3)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只可能是“海禁”政策,这一问是一个常识性问题的考查,是一个非常容易想到的答案。而“海禁”政策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回答出消极方面的影响即可,“海禁”政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政策,使中国丧失了走向海洋的机会。例如,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为后来的一系列战争埋下了祸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及其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及其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2010年5月,明代沉船南澳1号出水文物大批亮相,包括一批青花瓷器,这种制瓷技术最早出现在                                                                                                                     (   )
A.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陈亮的观点和黄宗羲的观点。(4分)
(3)有人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4分)
(4) 依据材料三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实行什么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对外政策?(4分)


参考答案:(1)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答四点即可4分)
(2) 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2分)
黄宗羲的观点:农工商皆本;(2分)
(3)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 强之本。(4分)
(4)闭关政策(1分);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1分)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大量使用,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劳动力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隋唐时期,国家是统一的,所以农业发展趋势是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例如,隋唐时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就不原来下降了四个百分点。
(2)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不难发现陈亮的观点是: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他们不是截然分开的。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 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不难发现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都得重视,这是因为黄宗羲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前面所说的大前提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来去解答这个问题。答案就不难概括为: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 强之本。今天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仍然能指导今天的经济建设。
(4) 从材料中的“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就不难发现,当时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闭关政策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因为中国本来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闭关政策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因为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
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说明唐代实行坊市制。“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材料说明宋代市的发展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选择A。A史实错误,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西汉元始二年人口密度图                 清嘉庆二十五年人口密度图
比较以上两图,提取两项有关汉至清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信息:汉代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清代南方人口更为密集。
说明:三次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2)信息:相比于汉代,清代的人口增长是全国性的。
说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赋税制度变革、高产作物的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比西汉和清代的人口密度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汉代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清代南方人口更为密集;与西汉相比,清代的人口增长是全国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人口变迁的史实作出分析、阐释。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人口的变迁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