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答题技巧(2020年最新版)(七)

时间:2020-08-07 05:28: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话最能反映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种地获利更大
C.自然经济无需商业
D.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指的是海禁,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是指富商不投资。不论是海禁还是富商不投资都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拥有大约一亿人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度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期票、信用证及后来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政府官员印刷发放小册子来推行改进的农业技术,灌溉、施肥、精巧的新式金属工具和最早的机器,以及改良的作物新品种。经常得到城市富商和朝廷赞助的绘画有了光辉的进步,低廉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小说和故事书激增。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开宝四年(971)六月,设置了第一个海外贸易的一级管理机构广州(今属广东)“市舶司”。后于抗州设两浙市舶司,淳化三年(992 )移杭州市舶司于明州(今宁波)定海县(441海)。元佑二年( 1087 )十月,于福建路泉州增设市舶司;北方的密州(今山东诸城)板M(今胶州),元佑三年三月,设置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政和三年(1113),于秀州的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设置二级机构“市舶务”,还在临安府、明州、温州等设市舶务,后又于江阴军(今江苏江阴)设市舶务。广州、泉州两处市舶司,虽都未在他处另设市舶务,但外贸交易«大,是南宋的主要外贸海港。广州,泉州港主要是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东北非,秀州、明州、杭州、板桥港主要是通向东北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宋朝的海外贸易,主要是以金银、缗线、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珠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A.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
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可知董仲舒是建议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以赡不足。所以D正确。A赞成借鉴;B平均分配表述错误;C取消私有不符合实际情况。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西汉土地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哪种主要经营形态一直占相当的比重(   )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纺织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即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其中家庭手工业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选A,官营手工业早明清时期走向衰落。民营手工业逐渐居于主导,所以正确的是A项,其他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