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8-06 03:46: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农民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以下是有关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变化图

①农民分配土地   ②农民踊跃报名入社③大炼钢铁时“小土群”④放开肚皮吃饱饭
材料三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                            图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
(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主要运动变化,从中有什么教训?(4分)
(3)从材料三的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3分)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三的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分)
(2)①土地改革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②教训(2分)
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事实,切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事实求是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3)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分)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民负担重;分户经营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分)
(4)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1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得到认可;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简答题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平面图。

材料四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唐、宋时期市场的格局有何显著不同?(2分)反映了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4分)“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 1)信息:诸侯国内都设立市场(2分)成因: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4分)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4分)
(3)唐朝坊市制,宋朝坊市分开。(2分)反映: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放松(2分)
(4)原因: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分,任答三点即可)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 从材料一中,可以获悉当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都在城中设市,这是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信息。至于原因,可以首先判断既然有"百乘之国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就说明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国家设市,说明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原因可从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等方面思考。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便可作出以下答案: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2)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这四方进行归纳便可。
(3) 关于唐、宋市格局的不同,从图中可发现宋朝时期市坊分离的局面被打破,至于其中的原因,可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正是因为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才突破了这种限制。
(4)关于第一问: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从材料中找出部分答案,即江浙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此外,学生还需结合教材,从整个时间段去思考。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起,南方交通的便利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本题中提问的是江浙地区,因此必须要想到经济重心南移),这些都推动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问中的“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原因,学生可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去思考。这里,可以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思想、科技这些角度去思考。在分析原因时,要多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在政治制度方面: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在国家政策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的阻碍;思想文化方面:科举制的束缚;科技方面:轻视自然科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工业总产值居世界
A.第二位
B.第三位
C.第四位
D.第五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
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和牛耕使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出现;商业发展方面,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一些经商致富的大商人。①②④项正确,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商业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汉代谚语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唐)孟郊《织妇词》
材料二 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6分)
(2)据材料二,概要说明宋朝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店铺林立,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4分)
(3)现象:土地为财富的象征(工商业者获得利润后往往用来买田置地)。(2分)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o(2分)
影响:妨碍了工商业者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从材料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可以归纳出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从生产的目的来看,是为了免受饥寒,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也就是自给自足;一夫一妇不进行生产劳动,就会受到饥寒的威胁,可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店铺林立,从材料“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可以看出宋代城市 经济是开放的街市体制。从材料“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可以看出宋代的市打破了日中为市的旧例,突破时间的限制,从材料“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通宵不觉”可知夜市繁荣。
(3)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地比金银更安全,收益更稳定,经商成功的人会用赚来的钱置田买地,在他们的心中,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那些经商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土地上呢?这和当时的经济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对于民营商业加征重税,破坏正常的商业活动,商人们感觉到经商的艰难,才转向风险比较小的土地上来。……由于经商获取的利润用于土地投资,商业发展缺少大量的资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