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6 03:40:20
1、选择题 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医学书籍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医药学成就;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故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学基础;《授时历》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历法。为元代郭守敬编订。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医学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一副对联?
A.屈原
B.辛弃疾
C.杜甫
D.李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即可以看出该诗人关注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并且诗作艺术成就很高,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屈原是战国时期人,创造楚辞,著作《离骚》;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④魏晋时期的书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为了满足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需求,出现了世俗文化,即小说、风俗画,明清时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文学、艺术·世俗文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图出自柳公权之手的书法作品最有可能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主要是楷书,而楷书的特点是端庄浑厚,注重规范法度,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只有D是最注重规范的。
考点:古代书法
点评:书法的三个字体
发展
特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
楷书
又称正书,正楷,真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创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顶峰。楷书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无论结构,用笔都已达到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
笔画详备,字形方正,笔画平稳,结构形体严整均匀,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具有其他字体不可比的实用功能。
魏晋:钟繇、王羲之
唐代: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
柳公权(柳体)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不容易识别。
东晋:王羲之、
王献之
唐朝:“颠张狂素”张旭、怀素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实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它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
唐朝:颜真卿
北宋:苏轼
元朝:赵孟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赋、诗转变到词、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变化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 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市经济逐渐繁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