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6 03:36:53
1、判断题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今日自强值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是以来,欧洲已知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不前进。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游泳根的一科。
——(美)斯塔弗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⑵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关系。(6分)
⑶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⑴秦孝公的支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执行坚决;变法内容全面并符合秦国国情。(4分)
⑵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经略;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辅助作用。(4分)“求富”是“自强”约基础,“自强”是“求富”的前提。(2分)
⑶文明: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2分)结果:进行186|年农奴制度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奴制残余。(3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说明秦孝公支持变法;“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说明变法内容全面,行之有效;“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说明变法决心坚定,对反对势力坚决打击。
(2)张之洞为近代洋务派的代表,材料反映了其创办民用工业的主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辅助作用。(4分)“求富”是“自强”约基础,“自强”是“求富”的前提。
(3)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难以抵挡英法代表的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五步走
第一步:把握试题主旨——总揽全局
1.重要性:紧紧围绕主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重要史观:文明史观(高度)、全球史观(广度)、现代化史观(梯度)
3.有试题引言时:细读引言→关键词(时、空、事)→概括主题
无试题引言时:通读材料或细读设问→串联关键信息→概括主题
第二步:明确试题要求——审准设问
1.精读设问:设问表述→关键词→明确设问要求→清楚设问的主题层次
2.常用句式:“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三步:细读试题材料——提炼信息
1.材料结构:通常包括“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2.重要提示:
◆关注每一则材料的出处(可帮助提示和确定答题方向)
◆重视材料中的省略号(往往隐去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3.提取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关键句(词)→体会理解→简要整理以备答
第四步:重组考点知识——调用所学
1.对应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时期,回忆形成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答题的知识依托)。
2.调用考点知识: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重组考点知识以备答。
第五步:规范文字表述——整洁条理
1.规范化:
◆合理安排答题卷面空间
◆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框内答题,不留空白
2.科学化:
◆运用历史概念,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角度,短句式,关键词
◆先概括,后说明
◆1~2分一句话,争取句句能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四: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2)材料三、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分)
(3)材料四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么?(2分)
(4)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话,概括商君行为的历史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修改刑法, 重视农业, 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井田制;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答满4点即得4分)
(2)变法使秦国富强。(2分)
(3)“务本”是指重视农业生产。(1分)“王制”是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1分)
(4)“倾邻国而雄诸侯”。 (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从题干可知,商鞅,王安石都因改革而牺牲,具有奉献的精神,因此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