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0-08-06 03:21:5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人说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脉相承的,造成这种内在一致性的根本原因是?( ?)
A.提出了民主的要求
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内在一致性”是指三次运动都有兴民权、倡民主的主张,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本原因要从经济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排除D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西方经济势力入侵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变化,A项内容即是最主要的表现之一,C项是其最重要的影响,B项是材料内容的概括。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


A.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B.儒学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C.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D.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而非儒学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排除;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在当时没有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D排除,因此选AC。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2分)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余对于临时约法之不满,已如前所述,则余对于此与革命方略相背驰之约法,又何为起而拥护之?此读者所亟欲问者也。余诸郑重说明之……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袁世凯毁弃《临时约法》,即为违背誓言,取消其服从民国之证据,不必待其帝制自为,已为民国所必不容……余为民国前途计,一方面甚望有更进步、更适宜之宪法,以代《临时约法》,一方面则务拥护《临时约法》之尊严,俾国本不因以摇撼,故余自六年至今,奋发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孙中山
材料四?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五?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材料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材料二中的“民主”的含义有何区别?(4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有何缺陷?(3分)“奋发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孙中山坚决护法的原因何在?(6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6分)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么任务?(4分)
(5)根据材料五、六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6分)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3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中的“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材料中的“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4分)
(2)缺陷:违背革命方略;没有明确规定反帝反封建;没有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的途径;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临时约法》是实现南北统一的条件;维护革命成果,防止专制独裁;《临时约法》是制定更进步更合国情的宪法的基础;维护宪法的尊严,巩固民主共和。(至少3点,最多6分)
(3)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4)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律。(4分)
(5)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6分)
发展轨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向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过渡,最后发展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古代的明君大多出现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他们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明君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等。而古代的贤相要更多一些,他们可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任何时期,如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王安石、张居正等。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由于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存在,使得明君与贤相同时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因此要可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繁荣与安定,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本题解析: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的明君贤相。明君的出现往往是君主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造就的,没有太多的必然性,而贤相出现的因素就要丰富些:首先,皇帝传人,丞相传贤,这种选择上的本质区别决定了贤相的出现是远远多于明君的;其次,贤相的出现也有赖于明君:再次,较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下人才脱颖而出。回答本题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典型朝代的典型人物加以说明。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