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九)

时间:2020-08-06 02:04: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 的延续,新时斯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 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己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 请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这一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12分)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二战后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2分)欧洲经济崩溃,政治经济受制于美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4分)
(2)原因:
西欧:原有的经济基础:美国的扶持(或马歇尔计划);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开始推行西欧的联合。(8分)影响:加剧了欧洲两种制度的对峙;冲击了两极格局。(4分)
(3)促进了全球化的扩展;美国崛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世界形势局部动荡。(8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的核心观点“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可以看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中心地位;史实结合二战中欧洲各国普遍衰落、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回答,加以论证;(2)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西欧崛起的原因可以从美国的扶植、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的对西方经济的影响和自身大都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以及蓬勃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角度进行分析;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主要是从多极格局开始出现和两极格局受到冲击等角度进行分析。(3)首先明确该事件指什么,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来这是指的东欧剧变和后来的苏联解体。然后谈影响,主要是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和平与动荡不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1956年时间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
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孟子主张“乐民(天下)”、“忧民(天下)”,体现了他民贵君轻,长治久安的主张,选A。其他选项为孔子的思想主张,都排除。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主张民本、仁政,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
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建国后初期实行的大仁政主要
是指
A.恢复经济
B.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C.稳定物价
D.建立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建国后,因为我国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国家发展受到制约,而一五计划中优
先发展重工业是经济发展建立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长远利益的大仁政。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 “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 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 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第①项最早提出“断发”主张的是康有为,因此可排除①,故选D。从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留长辫子被认为是“满奴”,是清朝的象征;“断发”使得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留长发被人们耻笑为“猪尾巴”。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