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6 01:51:05
1、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漕运水手多来自于山东、北直(河北)等地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流民……长途漕运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加以官方对水手的盘剥,促使水手们不得不联合起来以共担风险、维持生计。漕运水手与佛教支派一一罗教(宣扬患难互助)相结合,就产生了清帮。
(当时奏折)认为“但此等邪教,最易惑众”,因此,一定要“严加究审,从重处治。”结果,清政府对之采取了严厉的取缔政策。
(18世纪末清政府镇压罗教后)他们摒弃被官方废止的名教“罗教”,改称清门,订立“帮规”、“家法”……垄断着江浙漕运行业。
19世纪40年代后期,政府……被迫放弃河道,永远改用海路。……水手们已经组成了秘密会社……l9世纪40年代这些会社开始表现出很有政治抱负的样子,并开始在纤夫,甚至在旗丁中间扩展影响和发展组织。……鸦片战争以后这些组织采取了反满的意识形态。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光复过程中,都有清帮参加对清军作战。这些力量同其他秘密会社一起成为传统统治秩序的反抗者和破坏者,使清王朝的社会控制受到巨大冲击,并最终在有秘密社会参加的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土崩瓦解。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侯建新《经济社会史评论》
材料二:现实生活并没有对被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无情地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大军有丝毫的怜悯与同情,失业、疾病、伤残、年老等像魔鬼一样时时伴随在他们身边,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国家根据1793年罗斯条例鼓励友谊会“为了互相救济和维持生病、年老和体弱会员的生活,以自愿捐款,筹措独立基金”,使它们能以取得社团法人的多种资格。19世纪30、40年代,一些大的甚至全国性的友谊会团体相继出现。根据1874年英国的官方报告,友谊会可使济贫制度每年节省救济费约200万英镑。1911年《国民保险法》颁布友谊会等民间互助组织被以“核准团体”的身份变成了福利国家政策的执行机构。
——侯建新《经济社会史评论》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帮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清帮发展壮大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93年前英国友谊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国政府对待清帮和友谊会的态度及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对民间互助组织发展的影响。(7分)
参考答案:(1)发展历程:由民间自发互助经济组织和宗教组织到地方行业垄断组织再到秘密地下反满政治组织(6分)。
原因: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后漕运的严重衰落;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小农经济渐趋瓦解,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急剧增加;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民族矛盾激化背景下满汉冲突加剧;(共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2)①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带来全新的生存挑战;②国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尚未全方位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职责;③中世纪以来城市自治传统的发扬光大。(6分)
(3)清政府坚决取缔。其政策使其演变为政府的对立面,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并最终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3分)
英国政府支持扶植、成功转化。友谊会的存在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推动国家福利保障建设。(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西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后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1)要求概述清帮的发展历程并简析晚清清帮发展壮大的原因,分为两问,平时考试中学生容易粗心大意漏掉一问。概述清帮的发展历程,关键是提取出相关的阶段信息,由材料中的“(明清时期)...漕运水手与佛教支派一一罗教(宣扬患难互助)相结合,就产生了清帮...他们摒弃被官方废止的名教“罗教”,改称清门,订立“帮规”、“家法”……垄断着江浙漕运行业……水手们已经组成了秘密会社……鸦片战争以后这些组织采取了反满的意识形态...最终在有秘密社会参加的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土崩瓦解。”,可知发展历程:由民间自发互助经济组织和宗教组织到地方行业垄断组织再到秘密地下反满政治组织。原因可以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然后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细化。由材料中的“明清时期...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流民……加以官方对水手的盘剥...清政府对之采取了严厉的取缔政策。19世纪40年代后期……鸦片战争以后这些组织采取了反满的意识形态。辛亥革命时期...都有清帮参加对清军作战。”可以分析出原因: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后漕运的严重衰落;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小农经济渐趋瓦解,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急剧增加;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民族矛盾激化背景下满汉冲突加剧。特别注意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2)本题要求提取材料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中的“被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以自愿捐款,筹措独立基金...全国性的友谊会团体相继出现。1911年《国民保险法》颁布友谊会等民间互助组织被以“核准团体”的身份变成了福利国家政策的执行机构。”,可知原因有①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带来全新的生存挑战;②国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尚未全方位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职责;③中世纪以来城市自治传统的发扬光大。(3)本题要求分析不同政策对民间互助组织发展的影响。应该从不同的政策切入,然后分析其影响。由材料一可知清政府坚决取缔,其政策使其演变为政府的对立面,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并最终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由材料二可知英国政府采取支持扶植、成功转化的态度,从而友谊会的存在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推动国家福利保障建设。本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高考命题的特点,正确地解答出本题、该类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有较高的解题能力。学科素质的能力层次要求比较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 1970年10月13日 | 意大利 | 1970年11月6日 |
奥地利 | 1971年5月28日 | 比利时 | 1971年10月25日 |
冰岛 | 1971年12月8日 | 英国 | 1972年3月13日 |
荷兰 | 1972年5月18日 | 联邦德国 | 1972年10月11日 |
澳大利亚 | 1972年12月21日 | 新西兰 | 1972年12月22日 |
西班牙 | 1973年3月9日 | ? | ? |
参考答案:
(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作用:对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应对苏联威胁(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第(1)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西方国家对华采取遏制、孤立政策,从这一背景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第(2)问,“特色”较易解答,“策略”要结合中苏关系的状况分析。第(3)问,“原因”注意从中国、苏联、美国、世界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以从外交、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4分)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五
材料六?“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2)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6分)
(3)导致材料六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6分)
材料七?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八?“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七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5)材料八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看法: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4分)
(2)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进步。(6分)
(3)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或干涉,革命力量较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政党的局限性;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创新或举措: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6分)
(4)表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
(5)落实:1949年《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分)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
本题解析:(1)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在专上”“事事而制止。”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2)把握材料大意,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概括即可;(3)前一小问分别考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后一小问应注意材料出处信息为“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由此可以考虑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等知识。(4)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法治思想。第一问,根据孙中山主要反封建活动归纳,主要是从推翻帝制、创立共和、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回答。(5)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第一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民主政治事件概括。第二问法制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点评:近代前夜,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开始出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思想,王夫之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就是代表;在近代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推翻帝制,创立共和,颁布约法,使中国民主建设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62年2月,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强调要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加强民主集中制,抓好经济工作。这主要是针对
A.农村中的左倾错误
B.反右倾斗争扩大化问题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文化大革命”错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七千人大会主要是初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勤,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谕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臀铁路的轨道上。
——黄一琨《唐胥铁路之铁路与皇陵》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伞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
在《建国方略》中,他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孙中山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唐胥铁路的建设及其遭遇说明了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4分)
(3)这一方案未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分)
(4)21世纪初,孙中山的“高原铁路系统”理想得以初步实现,其突出成就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1)工业革命成果开始引进中国;部分开明人士认识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性;统治者愚昧守旧(或社会环境闭塞落后)。(6分。若答出铁路运输带来环境污染也可得分)
(2)维护国家主权(或抵御列强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4分)
(3)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国家未能实现完全的独立);社会战乱和动荡;经济、科技落后。(6分。言之有理即可)
(4)青藏铁路开通。(1分)
本题解析:(1)把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中国说明当时部分开明人士认识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从“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的言论以及铁路建设被中止看,反映出当时封建统治集团愚昧守旧。
(2)可从材料信息“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读出,孙中山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图,从具体的地理位置分析还带有西部资源开发的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初年的中国的社会性质、国际地位、社会内部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条件等因素思考方案未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
(4)可把孙中山的方案与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对照,可知是青藏铁路开通初步实现了孙中山的“高原铁路系统”理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