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6 01:50:44
1、判断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1921年创作)中,描写了他见到童年的小伙伴闰土。闰土在谈到他的生活时说:“非常难。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的农村( )
①军阀割据,战乱不息 ②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 ③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 ④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说明了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又不太平”说明了军阀割据,战乱不息。“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说明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自然经济完全破产的说法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 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 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参考答案:(1)原因:①清政府中顽固势力认为修铁路扰民,导致失业,便于列强运兵,雇洋人修路导致白银外流;②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 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⑤农民阶级受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盲目排外。(8分,答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2)启示: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必须在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2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信息“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材料二反映义和团有盲目排外的倾向;材料三反映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2)以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迅速发展对比中获得认识。
点评:材料解析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材料整体要求。正确解题分四步: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确定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第四步,提炼答案。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在作答时,考生还需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未得天下之前,君主们无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既得天下之后,他们又“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鉴于君主对天下人的伤害,黄宗羲称他们是“独夫”、“民贼”和“寇仇”。黄宗羲还提出了变私天下为“公天下”的设想,“盖使朝廷之上,闾阁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目何所往而不败?为了摆脱奴虏地位,严复主张,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是道也此,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教化之兴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路之辟、商务之兴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呜呼!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严复集》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严复治国思想的异同。(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严复的思想主张。(7分)
参考答案:
(1)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2分)
异: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限制君主的手段(3分)
严复主张用西方代议制取代君主专制,开启民智,赋予国民自由、民主、平等之权。(3分)
(2)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出现;受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把救亡和政治变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产物。(每点2分,共7分)
本题解析:
(1)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为明清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家之一,其主张有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结合“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以得出把学校作为限制君主的手段。严复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建立近代代议制。
(2)结合所学等于回答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由此可以的出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出现;受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把救亡和政治变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产物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红镜头》中说:“一曲共产主义‘狂想曲’,把一辈子受苦受穷的人民都鼓动了起来,梦想着早日走进粮食成山、食油成河、钞票作废的‘神仙乐园’。一个比一个大的‘卫星’从土疙瘩里升了天。毛泽东看到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卫星’,由衷地高兴。他多么希望他的人民幸福富裕,一夜之间摆脱贫穷走进共产主义!”以下对这段记述的评论正确的是
A.是作者虚构的,不符合历史事实
B.反映了当时党和政府的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C.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迅速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D.“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振奋了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已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题干中的“卫星”以及相关阐述反映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中共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产物,它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远远达不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程度。另外,“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材料二?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4分)
材料三?针对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的新问题,有学者开出了这样的处方: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3)材料三中“处方”体现了哪种社会学说?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实践这一“处方”的?(3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治国之道:实行仁政。社会现实: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3分)
(2)理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4分)
(3)社会学说: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实践:1956年底,通过对农业、手工救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分)
(4)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能超过该题的得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后半问联系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可知,孙中山要实现共同富裕;联系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由材料中“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可知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实践是三大改造;第(4)问,此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