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8-06 01:49:5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们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红卫兵组织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组织,而破四旧立四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题干的关键词“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1分)


参考答案:
⑴(6分)“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⑵(11分)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⑶(11分)“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是三大改造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根据材料分析的出特点是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发生在1958年的中国的普遍现象,对这一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B.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30441
69
4445
15
39696
100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 D.社会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大门被打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加强,税收逐步增多。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故应选A项。B项明显错误,材料并非主要说明的是农业方面;CD项错误,财税政策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材料未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