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七)

时间:2020-01-29 00:53: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体贴他人
B.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符合材料“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APEC方式从制度创新意义上看是指
A.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
B.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
C.合作方式
D.关税同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西欧国家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统一欧洲
B.联合起来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C.抵制美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D.抵制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欧共体成立的背景。美苏冷战对峙下,谋求自身安全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纷争的年代,孟子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用游列国,上说国君,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应推行“仁政”。“仁政王道”必须与广大民众的利益相连,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实现社会和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其三民主义所以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要优越,正在于它有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民生主义,“本党的民生主义,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平均地权。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制定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海》《美国劳工关系法》等一系列法律。
——摘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孟子是怎样阐述“仁政”思想的?并简述唐太宗实践孟子政治思想的效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并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思想的社会原因和个人认识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是怎样调整美国社会利益分配和阶级矛盾以促进社会相对和谐与发展的?
(4)综合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经济上: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生活上: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 “小康”生活。实践效果: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较快,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内涵: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原因:①社会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己经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②个人认识原因:孙中山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同情农民;在革命实践中,开始感觉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初步意识到革命知识分子只有和农民合作,才能实现革命目的。
孙中山认识到,欧美国家虽然富强.但社会贫富悬殊太大,造成社会问题,中国应该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结合,既实现共和,又保障民生。
(3)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通过加强对工业的指导,既防止行业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又调节资产阶级内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关系,缓和阶级矛盾;调整农业的政策,既维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行救济和“以工代赈”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救济,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4)启示: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解答第(1)问时注意联系孟子的主张来回答,防止答非所问;第(2)在回答原因时,务必联系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和革命目的,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第(3)问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内容。(4)问为开放型问题,只要切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