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三)

时间:2020-01-29 00:51: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的“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可联想到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A项错误,在这次会议上并未讨论印度支那停战的问题;C项是在1944年召开的,当时代表中国的是国民政府;D项是在1971年,也未涉及到印度支那停战的问题。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认为:“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我国新型人民民主制度最终确立于
A.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C.1954年中国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D.1958年中共八大召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这部宪法中规定了我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选C。A项是在建国前召开的;B项是通过了《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是当时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D项是在1956年,不是在1958年召开的,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早已确立。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外来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不仅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进而推动了中国加速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等有利条件。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选B。
点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中央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都作了不懈努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史实。
(2)举例说明秦、隋、元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后,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开创性政治举措。
(3)分析元明清三朝历经六百多年统一局面的历史必然原因。这时期出现哪些威胁这种局面的问题?各举一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参考答案:(1)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589年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1279年元朝结束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控制地方。
(3)必然原因:①我国境内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方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过渡,与汉族的差距缩小;②我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③秦汉以来我国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问题:①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叛乱。措施:武装平定叛乱,消灭割据势力。例子: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进兵台湾;平定葛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分裂势力的叛乱。②外国势力的侵略。措施: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例子:明朝戚继光抗倭胜利,巩固东南沿海;清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统治民族本身相对落后,民族矛盾突出。措施:蒙古族、满族相对落后,元、清统治者学习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经验,逐步实行“汉法”,促进自身封建化。例子:清重视农业;清朝基本沿用明朝的制度。④如何统治辽阔的疆域。措施:改革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例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设机构,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清朝设驻藏大臣、设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本题解析:解析:第一问可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线索归纳。第二问解答时应注意“开创性政治举措”的限制条件。第三问中的“历史必然原因”,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归纳。“威胁这种局面的问题”应从内忧、外患以及如何管辖辽阔疆域等方面入手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及史例,可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威胁这种局面的问题”去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根据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判断,大运河开凿中不可能的是
A.凿江南河是为了运送南方粮食到洛阳
B.挖永济渠是为了运送军粮到高丽作战前线
C.疏通古邗沟是为了能到江都巡游
D.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河水入黄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为综合分析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注意“不可能”三字。D项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水人黄河是不可能的,因为古运河的流向基本是由此向南的。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