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1-29 00:42: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3)材料二反映出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侧重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2)措施及效果:孝文帝实行均田制(2分)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抑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
(3)青苗法、市易法(2分)?侧重点:理财策略。(2分)


本题解析:(1)分析材料一,可得出当时北魏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太大。“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说明国家收入受到严重影响。(2)此问可充分联系课本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如针对土地兼并,农民缺乏土地的情况,实行均田制。(3)第二问注意材料的出处,判断反映的是宋朝的史实,“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反映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实行市易法来防止囤积居奇,联系课本,“新陈不接”时,由政府借钱和粮食给农户,使农户免受高利贷盘剥,也增加政府收入。分析这两项措施,都是如何理财。
点评:此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为中心,考查学生对他们改革措施的认识和理解,深刻理解其特点和效果,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④实行“陶片放逐法”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死后,“秦夫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提倡仁义
B.非常彻底
C.法令严酷
D.深入人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从材料内容可以直接判断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责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
(2)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
(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


参考答案:(1 )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2 )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3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