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29 00:32: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材料一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2004年)

年份
具体内容
1951
法、德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法、德等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4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
欧共体更名为欧盟、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处、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材料三 危机可以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和欧元的消失,但危机也可能导致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不但有统一货币,而且有统一或近乎统一的财政,类似于国联邦和各州的财政关系。此前,欧盟和欧元区扩张速度太快,很多体制机制并不完善,未来是否可以引入退出或除名机制,以免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未来,还应进一步打破各种要素流动的障碍,如劳动力的流动,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趋同。
——2012年2月24日百度百科名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欧所面临的状况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努力。(11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的特点。(6分)
(3)请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走向,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11分)状况:二战给欧洲造成巨大破坏,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威胁着西欧国家安全;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6分)努力: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展科技以及美国的帮助,使经济得到快速恢复;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强合作,先后建立了欧共体,后改名为欧盟;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缓和社会矛盾。(5分)
(2)(6分)特点: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领域不断扩大,水平也不断提高;由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范围不断扩大,由西欧扩张到东欧。(6分)
(3)(8分)看法一:欧盟与欧元区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一体化,欧盟顺应了这一世界潮流;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际组织,应该能够通过团结、协调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共同克服债务危机;欧盟会吸取历史教训,合作共赢,分裂俱伤;欧洲经济水平比较高,应该有实力克服危机。(8分)
看法二:欧盟与欧元区解体。欧盟和欧元区涉及的国家多且之前扩张速度太快,很多体制机制不完善;这次危机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欧洲产生着重大影响和制约;欧盟成立的初衷是技术性的,当时期望提高二战后欧洲国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水平,其最根本的问题是缺少一个作为整体的联盟。(8分)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问题,持任一看法都行。对各种看法,言之有理均可)


本题解析:(1)关键信息: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状况从二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来分析归纳;努力即是欧洲应对现状的措施,应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
(2)本问考查欧共体到欧盟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应从一体化的程度、成员国的范围来分析归纳。
(3)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关键信息:危机可以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和欧元的消失,但危机也可能导致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材料三中的观点任选择一个,论点与论据要统一,史论相合。如果选择前者,则应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归纳;如果选择后者观点,则应从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欧洲联盟自身的弊端来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如秦朝为避讳秦始皇赢政的“政”,改正月为端月;汉朝为避讳刘邦的“邦”,诏书引“协和万邦”为万国;唐朝为避讳李世民的“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上述历史现象表明?
①实行文化专制?②体现皇权至高无上③汉字变化有其规律性?④封建的尊卑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显示的是避讳政策,不是文化专制的内容,①错误,也不是汉字的研究③错误,通过避讳体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等级制度,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