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9 00:00:47
1、判断题 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D.维护民族的独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的历史背景及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兵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所以BD两项错误。此时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已经十分的牢固,不存在被颠覆的危险,所以A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二战后期一份国际文件中规定:“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该文件是
A.《慕尼黑协定》
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关于台湾回归问题,《开罗宣言》的其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罗宣言》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进入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请回答:
(1)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史实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影响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1)第一世界大战的中心在欧洲,中国远离战场,仅仅派遣劳工赴欧洲,是配 角;(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牵制着主要的日军。(4分)
(2)一战后,巴黎和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二战后,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提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迹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理解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掘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