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20-01-28 23:53: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 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


参考答案:(1)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贪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1)措施:均田制。(2分)
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分)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2分)
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
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2分,任答两点即得2分)


本题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根据材料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大意是现在百姓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游离失所,许多豪强地主抢夺土地)。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上讲都是封建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意义上都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剌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用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4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本题解析:(1)注意与课本知识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2)从材料获取信息,根据题干“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可见连太子也反对改革,改革阻力之大,“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说明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可见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答好第一问,这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看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2、注意答题要规范。规范答题,必须要做到“四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层次华。这样才能简单明了,卷面整洁,也符合文科的答题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的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 ?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
(4)根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


参考答案:(1)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主要是
A.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B.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
C.顺应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
D.为了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从社会的大环境和历史的趋势去考虑。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主要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