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8 23:53:28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 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
参考答案:(1)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贪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1)措施:均田制。(2分)
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分)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2分)
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
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2分,任答两点即得2分)
本题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根据材料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大意是现在百姓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游离失所,许多豪强地主抢夺土地)。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上讲都是封建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意义上都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剌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用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4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本题解析:(1)注意与课本知识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2)从材料获取信息,根据题干“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可见连太子也反对改革,改革阻力之大,“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说明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可见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答好第一问,这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看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2、注意答题要规范。规范答题,必须要做到“四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层次华。这样才能简单明了,卷面整洁,也符合文科的答题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参考答案:(1)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主要是
A.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B.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
C.顺应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
D.为了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从社会的大环境和历史的趋势去考虑。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主要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