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8 23:53:28
1、判断题 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故选A。B项说法不准确,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但是新法并未废除;C项不是主要的原因,只是说的个人原因;D项说法错误,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点评:商鞅虽死,新法不灭,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4分)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2分)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4分)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分)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2分)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或A。原因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全面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一对照。
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②项“奖励耕织”内容。根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分封,行县制”,根据“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废井田”,根据“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史书记载北魏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拓跋部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是①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②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④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在,汉化程度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惟立宗主督护”说明 ①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说明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说明民族压迫严重,②③正确;④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