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8 23:51:04
1、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①经济全球化?②经济区域化?③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④强调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答好本题需要对本节教材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教材观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从多方面来观察。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上观察的;知识经济是依据世界经济的内涵而言的;可持续发展是强调经济发展的方式。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4分)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危船”与“陆沉”
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
材料二?“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
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目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梁启超在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
材料三?“睡狮”与“醒狮”
“睡狮”与“醒狮”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末,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在《自由书·动物谈》(1899)中把伦敦博物馆陈列的一种状若狮子、先睡后醒的巨物看作中国的象征。
1902年12月,蔡元培分析国内外形势日:“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此后,诸多革命志士的文章辞赋中,频频出现“睡狮起舞”、“警睡狮”、“猛睡狮,梦中醒”等比喻。
《汪穰卿笔记》卷8附录之《琴瑟寄庐类稿》“睡狮”条(大致意思是):洋人称中国人为睡狮,终有一醒。以此语质问洋人,他们都笑而不答。后来遇到一位驯狮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其中的原委得以破解。他说:我用生鸦片抹在牛肉上作为饲料给狮子,开始少许,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驯狮者接着说,贵国之大,犹如狮子这样的庞然大物,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10分)
(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方病夫”“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
(3)《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睡狮”与“醒狮”的隐喻表达了什么思想?(6分)
参考答案:(1)中国社会全方面落后和危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心不附;排斥外来先进文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4分)
中国文化已经不能应对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具有亡国灭种的心理忧惧;对清政府的幻想不复存在;感受到救亡图存的自身责任。(6分)
(2)男人吸烟片、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等丑陋病态。(4分)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为西方所轻视,殖民者对中国形象的歧视性描绘;近代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人卧薪尝胆、自立自强的政治话语。(4分)
(3)洋人的鸦片侵略。(2分)
表达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的转变过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反抗绝望、用于自勉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望。(4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于“‘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的问题,可以从材料内容中提供的时间来分析。材料中的时间是1903年,正是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状况,围绕这个点来回答即可。有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问题可以依据本题中前一问的答案来分析归纳,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主要是面对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他们产生的心态。
(2)第二问,“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指中国人的精神上与身体上的虚弱,材料中的“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表明这个问题。有关于“‘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可以从材料内容的背景来分析,“东亚病夫”是在1896年开始流行的,这正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的背景下出现的,所以反映的是外国列强贬低中国人的社会问题。
(3)有关于“《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中《汪穰卿笔记》中所述的那则故事的旨来分析,由材料中的“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来分析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诏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即今西京城也)东至潼关,三百馀里,转运通利,关内便之。”该运河指的是图一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通过材料和图片组合考查隋朝运河,是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图片中①为广通渠,②为永济渠,③为通济渠,④为江南河。材料中描述的运河西至大兴城(习惯称长安),东至潼关(陕西境内),说明这条运河基本上都在陕西境内,因此只有可能是从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宋时,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B.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
C.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
D.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缓和宋与辽、西夏之间关系的作法,主要是北宋统治的妥协和屈辱协约造成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推动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的因素有
①跨国公司的出现②“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③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④两极格局的结束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