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1-28 23:45:5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中的“革命委员会”等信息可以判断该教科书出版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以上四个历史事件中,属于革命、而又兴起于武汉的只有辛亥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C.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C。A项错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错误,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D项错误,并非二者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妇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不同际遇,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了,“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
“问,妻可出(休)乎?”程子曰:“妻不贤出之何害?”(《性理大全》)
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材料二:见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古代妇女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不同的主张。(3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革命派、民主主义者和新中国人民政府在妇女解放方面做出的贡献。(4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女性获得解放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政治上:男尊女卑,无政治权利;经济上:依附男性,无财产权继承权;文化上:无受教育权;婚姻上:从一而终,无幸福权;社会上:无地位和独立人格;身心上:被迫缠足,一夫多妻等。(4分)
(2)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宋明理学家(二程、朱熹)提出“失节事大”的纲常名教;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肯定寡妇再嫁。(3分)
(3)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民主主义者: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中国:颁布法律,男女平等。(4分)
(4)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女性?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4分)


本题解析:本题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即女权的进行考察。(1)主要从材料“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女子无才便是德”、“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中提取妇女受压迫的具体信息;(2)要依据所学知识,从众多思想家的主张中找出和妇女地位有关的观的具体信息;(3)要分别结合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分析;(4)答案比较开放,可以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古代妇女地位地下,不仅没有政治地位,在经济上也无权。宋明理学对妇女的钳制作用更为明显。到了近代,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妇女的地位逐渐地提高,有形和无形的束缚逐渐的取消。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取得完全的平等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A.网络技术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时注意把握住关键词“从人文精神角度”,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由此分析备选项可知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