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孙中山》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28 23:27: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2分)近代以来的世界是“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因甚为遥远,其窥吾圆必以南洋为基地。(据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据边疆网《中国海权研究》)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异同点。(10分)
材料三? 1890年,马汉出版了《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书中阐述了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机器实力的深远影响,为了使本国民众所获得的好处超过寻常的份额,有必要竭尽全力排斥竞争者。为了获得这种制海权,就必须拥有“海上实力”。这种“海上实力”不仅包括了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包括商船队、海外殖民地和军事基地,甚至连国家制度、民族性和生产力也被纳入其范畴。马汉的解释,一方面是美国当时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美国企图凭借实力向海外扩张的表现。(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2)《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出版,在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吹捧该书为“绝妙的书”。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奥多·罗斯福如此吹捧该书的原因?(8分)并说明该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主张加强东南沿海海防;重视发展海外贸易。(6分,每点2分)
不同点:孙中山还提出加强海权的关键是建立民生政府(民主政府);注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4分,每点2分)
(2)原因:马汉“海权论”阐述了建设海军,夺取海权,争霸世界的主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经济快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家积极向海外扩张;在海外扩张中,美国与英、德等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激烈,尤其是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8分,每点2分)
说明:美国加紧争夺殖民地。(1分)如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了菲律宾等地;20世纪初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1分,任答一点)
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1分)如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成为列强瓜分中国中的最大受益者。(1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然后分析对比,依据材料一二均可以得出两者都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主张加强东南沿海海防;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但孙中山还提出加强海权的关键是建立民生政府(民主政府);注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获取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结合马汉论述的海军建设、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海外扩张等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需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美国史实分析归纳美国加紧争夺殖民地、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然后准确运用相关史实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发行的二枚邮票,其中采用了孙中山的照片,这透露出它追求的国家理想是

A.自由民主独立
B.人民民主专政
C.君主立宪政体
D.三权分立体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中的孙中山和林肯放在一起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孙中山像要建立的是与林肯想要建立的国家理想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对于美国史的了解可知,林肯完成美国的内战要建立的美国史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所以本题选择A。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学说的原因包括
①民国初年因循守旧、放弃理想的社会心理
②许多革命党人放弃了三民主义的信仰
③革命党人没有革命的纲领
④民国初年同盟会的成员蜕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民国初年,革命党内部许多人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革命方略为“空谈”,同盟会迅速分化瓦解;孙中山认为造成民国初年因循守旧、放弃理想社会心理的思想根源是数千年来深入人心的“知易行难”说,这种观念使革命党人忽视了革命理念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外,还有
A.以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
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
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D.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凯末尔党人废除了一夫多妻制;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1934年,国家规定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1926年上半年,土耳其开始采用欧洲历法,并同时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取缔封建时代的敬称;1925年9月,土耳其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同年11月,国家禁止男人戴传统的土耳其费兹帽,代之以西方式的礼帽。
——昝涛《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M·哈坎·雅乌兹在评价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时,认为尽管国家实行世俗化的政策,但对于民众来讲,伊斯兰教仍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世俗化政策使得土耳其国家和社会逐渐疏离。国家与社会疏离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凯末尔是以一种专制代替了另一种专制,同样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疏离,似乎说明其改革少有进步可言。
——周术情《现代化语境中的权力重构》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特点。(3分)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参考答案:(1)学习西方,民主化、世俗化、现代化。(3分)
(2)①观点一:错误。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打破传统宗教文化对政府、对民众的束缚,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提高了民众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12分)
②观点二:正确。世俗化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操之过急;伊斯兰教仍然留在社会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民众一时难以适应改革;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推行,容易形成专制。(12分)
③观点三:不全面。综合①②内容论证。(1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废除了一夫多妻制;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等信息可以看出凯末尔改革的特点。(2)材料二认为凯末尔改革消极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赞同这一观点,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也可以认为这种观点不全面。对每一种观点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