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实业救国”的思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从通商口岸到内地穷乡僻壤,传教士们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教堂、会所,用花言哄骗或钱财收买,诱惑中国人去‘吃教’,皈依他们的上帝——西方殖民主义者。有些教士居然也着起了儒冠儒服,一手握圣经,一手持四书,在布道时发现如听众不愿听基督教,则另讲以孔教,狡猾地借助孔孟之道来兜售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该材料反映出作者研究历史:①侧重意识形态 ②侧重文明交往 ③强调中外民族冲突 ④强调文化多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不通过文化之间的冲突,西方在传播基督教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手段,“狡猾地借助孔孟之道来兜售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可以看出是强调了意识形态和文化冲突,所以①③正确,②④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记载,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城市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B.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C.工人下乡,大炼钢铁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0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大跃进”的时间是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961—1962年,所以排除A项。B项是错误项,材料中叙述的只是城镇人口,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所以B项错误。C项应该是在文革期间,所以C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
B.传统名剧的再现
C.舆论的大力宣传
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最能体现“文化治国百代之业”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唐太宗虚心纳涑
D.明太祖大兴文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文化治国百代之业”说明重视了“文化治国”的作用,用文化来进行教化,而且对后世影响巨大,故应该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