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1-28 23:14: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48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总部设在日内瓦,成员国最后发展到130多个。1995年12月12日关贸总协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其历史使命的完结,从1996年1月1日起,由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下列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B.使美国完全操纵了世界贸易
C.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是一项有关国际贸易的双边协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贸总协定,这不是属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B表述过于绝对D这是组织不是协议C符合事实。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保证港澳台高度自治(除外交和国防外)和繁荣稳定。在香港主权问题上没有商量的余地,A、C错误;特别行政区没有外交和国防的自治权,B项错误;故选D。
点评:“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人中国的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是错误的;2003年,在上海出现了第一条磁悬浮列车。B项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汽车在中国出现在20世纪初。C项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周恩来曾经在全国财经会议上题写对联:“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一对联是对当时哪一方针路线的通俗解读
A.“一化三改”
B.“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本题解决的突破点是“综合平衡”这四个字,说明这一路线是正确的,是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的,A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B项是大跃进总路线的内容,C项是改革开放总路线的内容,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4分)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认识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看待材料二的观点?(8分 )
(3)概括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4)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什么?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动荡,人类应该怎么办?(4分)


参考答案:
(1)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或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生产力的发展(或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6分)
(2)不同:材料一强调人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主张,材料二则强调人的感知决定万物(自然)。(4分)
看待:在崇尚原始神灵与自然的古希腊,强调人的重要,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分)但过分强调人的感知,容易产生相对主义、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2分)(答出任意一个消极点都将得2分)
(3)人文主义。(2分)背影:一方面是中世纪的西欧处在基督教神权的反动统治之下;
(4)人的重要(或人的伟大);(2分)珍惜人类的今天,共谋和平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规律,人类不能改变这种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其规律来为人类社会服务,即是体现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所以此问的答案应该是荀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应从荀子生活的时代来分析,主要从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来分析,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原因入手来回答此问题。
(2)普罗塔戈拉是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反映的是他思想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用人性对抗神性,否定神的意志,突显了人性的尊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的主观性,而荀子的观点是强调自然规律性的重要,主张人要遵循自然规律然后再征服自然。
(3)材料三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片断,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方面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思想核心应该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人文主义”的。由材料中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直接判断出正确的答案来。关于此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可以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来回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4)由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第四问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三则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都在歌颂人的伟大。本题的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结合当今的世界发现现状与史实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