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8 23:00:14
1、判断题 (16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4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1)媒介: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2分)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2分)
(3)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2分)
因素: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
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4分)
(4)关系: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6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劳动力的需求……”“……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等关键信息可知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是对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由材料二“……扩大产品销路……必须……到处……到处……利用……”等关键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等关键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
(3)由材料三“流氓化……宰制与剥削……两端很高,中间很低……贫富不均……”等关键信息可知,全球化引发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因素: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或评价,即是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法国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反法同盟形成于_____。
A.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B.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C.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D.热月党人统治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深入引起了欧洲封建君主国的恐惧。为了扼杀革命,1793年2月由英国策动,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撒丁、那不勒斯、俄国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这个时期当政的是吉伦特派。C是1793年6月后才当政。A是在1789年大革命后。D是1794年热月政变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的史实。大炼钢铁反映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破坏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它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关系。故选A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它没有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也无法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关系。但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选A。
材料中所述现象,只能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而对于工业布局、协调发展没有任何益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搞清楚这个事情指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这场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严重违反了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针对当时政治弊端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主要规定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情势不同”的主要表现;(6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中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其实质。(4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的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华民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这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重要政治制度 | 作?用 |
政治协商制度 | ? |
? | 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 |
? |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 |
参考答案:
(1)政治设计: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4分)
因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统治较为稳固;(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2分)
(2)表现: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2分)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2分)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2分)
认识: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议院受君主制约。(2分)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分)
(3)内容和政治体制:主权在民(2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2分)
意义;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分)
(4)作用:
重要政治制度
作用
?
调动了各阶层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
本题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民主思想、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第一问主要考查了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比如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以及限制君权的理论,并进一步的分析了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问考查了清末《钦定宪法大纲》兴起的原因及实质,进而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第三问主要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点,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第四问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及其伟大意义,充分理解新中国民主的真实性。第五问进行总结,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71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决定美元价值。这表明
[? ]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