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2:24:10
1、判断题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同第三世界崛起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①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召开?②1955年召开亚非会议
③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④1962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①雅尔塔会议和④古巴导弹危机都和两极格局有关,与第三世界崛起没有直接关系。故选D。
点评:毛泽东同志在70年代对世界政治、经济力量作出了科学的划分,他根据50年代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状况,指出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三个世界的理论对于孤立霸权主义和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这段回忆
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
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
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
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回忆录具有史料价值,故AB项错误;题干信息是鲁迅青年时代的经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供历史研究,故C项正确;鲁迅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小题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5分)
小题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商业的因素”?(4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2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
小题1: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4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4分,任答三点即可)
小题1: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分)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4分,任答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小题1:考查了小农经济的特征。
小题1:考查学生概括史料能力,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中宋代商品经济的特征。
小题1: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归纳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4分)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5分)
参考答案:(1)特点:国家大权分为五种形式;权能分开;分阶段完成。(3分)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分)
(2)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分)
(3)客观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宪积累了经验。(3分)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张和贡献是
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②提出“理气论”
③提出“正君心”?④提出“致良知”学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致良知”学说是明代王阳明的理论主张,④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求,①②③三项均是南宋朱熹的主张和贡献,答案选A。
点评: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高考中多以朱熹的言论作为考查的重点对象,如下题所示: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C )
A. 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