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20-01-22 02:18: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主要受这一理论的哪一重要观点的影响
A 光速是不变的
B 时间、空间、运动、质量都是相对的
C 改变物质的质量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D 光是一种量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都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这位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待世界的途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图表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进出口明显高于华中和华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日本加紧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经济侵略的表现,故选A。
【考点定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据题干中“宋代”和“程颢、程颐”等信息,可与所学的理学知识对应起来,故选B。A说法过于笼统,C出自心学家王阳明,D出自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8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3)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6)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德治”(2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10分)影响: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主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经济根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分)
(5)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4分)
(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2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可以知道孔子主张为政以善,即为政以德,也就是主张德治。这是孔子在政治上的最主要主张,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应该爱惜民众。
(2)主张:注意这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推知其主张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应该要将所学的有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主张迁移过来。影响:需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角度回答,这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熟练,不难得出答案。
(3)“新”的含义:结合材料三中的“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可知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在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观点:由材料四中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和“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黄宗羲还主张“工商皆本”。经济根源:注意限制性条件时“经济”,所以需要结合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来回答。这些主张是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下出现的。
(5)这一题首先要判断图片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去回答其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一般的教材上都出现过这两个人物,根据我们的判断,第一幅图片是指康有为,第二幅则是陈独秀。然后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则是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其不同就显而易见了。
(6)态度:这一题实际上是谈我们今天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难度不大,几乎所有考生都可以回答出来,一般性回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是( )
A.少数民族问题
B.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C.邻国边界问题
D.外交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实践的过程等方面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