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22 02:10: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图中中国工业总产值在1960 年—1962 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1962—1965 年上升,主要是由于新的经济政策“八字方针”的调整。 故选A。B项错误,并未经济结构调整,还是重工业为主;C项是表面现象;D项错误,在这个时期中苏关系未好转。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发展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在50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的经验不足,翻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生产的巨大的破坏;1960年开始的政策调整,经济建设逐渐的得到恢复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人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的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解释;美洲土著人则会立足自身来看待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新的认识。下列观点能够准确对应上述三种史学观点的是?(?)
A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B 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 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D 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欧洲人以文明的发现者自居,因此它认为到美洲是发现,因此称那个时代是发现的时代,而美洲土著则从欧洲人到来给他们带来的灾难的角度看,是侵略,但是,在全球史观下,从人类社会总体文明发展进程来说,则是欧洲的新的文明与美洲原有的落后的文明之间的相遇。故选C。根据分析,ABD均错误。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史观的问题。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开端,不同地区的文明开始相遇、交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以来,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58年,西安市民可以在电灯下阅读报纸
B.1920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引来很多粉丝
C.1958年,北京一些人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电灯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提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总任务
C.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D.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吕思勉在《中国文化史》中说“…中西交通以来,自然不能没有变动。其首先设立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庚子以后,又因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对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官制的变化
②总理衙门的职能是负责中外交通
③外务部是20世纪初设立的,地位高于六部
④外务部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设立的,早于六部的设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