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20-01-22 02:02:5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某思想家强调“不自是,故彰;不自戕,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王阳明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文言释读,题干大意是:“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选择A项。孔子主张仁和礼;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这三者均体现不出辩证法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春秋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B.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主义思想
D.其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宋代理学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其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后来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思想,宋代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24年英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今后对任何新产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可以授予在本国独占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摘编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增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它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2)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立法保护发明创造;成立科技组织,奖励科技人才;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政府重视有利于科技发展。(2)美国。在教育发展的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本题解析:(1)本题的材料比较常见,也通俗易懂,便于概括提炼。由材料二的第一段可知立法保护知识产权,对当前我国有借鉴作用。由材料二的第二段可知成立各种科技组织,协调科技成果鉴定,搜集科研资料,奖励科技要才。由材料三可知先进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了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通过第一问的解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的政策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重视,科技则顺水行舟,乘风破浪;如果不重视,则逆水行舟,举步不前。
(2)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英国人主导的,英国登上了科技大国、工业大国的宝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多国共同推进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弄潮儿”是美国。材料三的第一段有德国、英国、法国,而没有美国,可以初步确定该工业大国是美国。材料三中的第二段说缝纫机、电话、电灯是由该国发明的,更进一步说明了该工业大国是美国。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美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可以通过材料三的第一段材料得出结论,即美国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第二点可以通过材料三第二段中的“泰罗制”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和教材中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两处的提示语得出结论,即美国的管理优于英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4分)
(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
(2)材料一: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材料二:对清朝及传统旧俗的不满;在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第(1)问,是关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建立在前一问的基础之上,分析原因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变化来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秦、隋、元三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原因是
①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国家统一
②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③完成统一的政权,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④统治者具有雄才大略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元朝是蒙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其军事力量固然强大,但其政治、经济、文化却是落后的,故应排除③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