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1-22 02:00:5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邓予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的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继续稳步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五?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于恢谈话,主张1956年要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予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农业互助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4分)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合作化的意义。(2分)
(3)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1分)
(4)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个人的观点更正确?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租佃、高利贷盘剥现象。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从材料一看,如果让这一现象发展下去,就会使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贫穷破产,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就会在农村复辟。从材料二看,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互助合作,农业才能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才能巩固,农业互助合作十分必要和迫切。(4分)
(2)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防止了农村的两极分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3)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过快,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尤其是农民思想状况不完全适应。(1分)
(4)合作化的速度。邓子恢是正确的。据是:材料四表明过快的合作化速度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3分)


本题解析:本题是围绕农业互助合作社出现的原因、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租佃、高利贷盘剥现象。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即农民无力购买生产资料,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材料三说明了农业互助合作社的作用。材料四反映了农业互助合作社发展过快,出现了一些问题。材料五是毛泽东与邓子恢就合作化的速度问题意见不一致。第一、二、三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第四问,联系材料三就可以知道邓子恢的观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道家学说的是
A.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冯友兰)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任继愈)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A项强调人的重要性,是儒家思想;B项人要顺从自然,属于道家思想;C项强调人的品德,属于儒家思想;D项强调政府的作用,法的作用,属于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日本、西欧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B.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兴起
D.中苏结盟牢固,美国力图分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的背景。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第三世界兴起,这些都让美国感到压力。美国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所以D项是不正确的说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1990 年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1)材料一中规定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2)证明了“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政策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和再认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设问细小,难度不大,只要把教材与材料有机结合,就会圆满解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这在近代中国表现为?(?)
A.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以及向世界各地的扩张冲击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就中国来说,鸦片战争后随着商品的输出小农经济的逐渐的解体就是主要的表现。故选B。ACD项都无法体现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的内容。考点:
点评: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是挖掉“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