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0-01-22 01:23: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4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4分)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5分)


参考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本题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抓住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其认识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美国
苏联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
反共的政策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
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
援助欧洲的计划
1949年1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
立了经济互组委员会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
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
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
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
联占领区成立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美苏两极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10分)
(2)在当前世界格局新旧交替的变动中,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请举例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拼凑政治军事集团;制造国家分裂;发动局部战争;进行政治与经济控制。(10分)
(2)开展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加入世贸组织);推动新型区域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5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思路可以是分别概括美苏控制和支配别国的方式,然后再进行合并同类项,比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经济援助与支持欧洲来控制欧洲,苏联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来联合和控制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两者合并即为:通过经济援助与联合的手段控制别国,诸如此类;
(2)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外交方针也根据新形势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我们的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结合这些外交政策及实例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不久前,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当选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俗称“欧盟总统”),英国人阿什顿女士当选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俗称“欧盟外长”)。欧盟“总统”和“外长”的人选,一个小国的,一个大国的;一个中右派别的,一个中左派别的。由此可以看出


[? ]


A.欧盟内部的矛盾已经消除
B.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C.英国和比利时的利益一致
D.欧盟各国的利益需要平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人对“文革”前17年的教育估计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
①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革前中国教育的成就。依据所学可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颁布《义务教育法》都是改革开放后的内容,故都应排除,即排除含有①、④两项的选项。故应选D。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