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1:19:24
1、判断题
(2009年3月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调研3题)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元朝时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明朝时继承了这一趋势,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据图1,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立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该原则的主要内容是?(6分)
(2)据图2,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1分)
(3)据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据图4,对于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5)综合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分析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2分)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分)?
(2)“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3)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4)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1分)
(5)综合国力的增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1)图一涉及的是1954年中印两国的会见,在此次会议中,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称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在1955年周恩来参加的是亚非万隆会议,在会议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且形成了万隆精神。(3)图三显示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件,这是70年达中国外交的重大的事件,既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了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4)图四是1972年中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事件,是中美长期以来对峙的结束,是世界上的重大历史事件。(5)以上材料集中反应了中国在70年代前的外交成就,其取得的关键因素的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本题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面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整顿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①调整?②改造?③跃进?④巩固?⑤充实?⑥提高
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面对1959年以来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因此选C。
点评:“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日本的“适地适产主义”的实质是(? )
A.将沦陷区变为日本的工业基地
B.从沦陷区获得巨额的利润
C.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之中
D.从沦陷区掠夺大批物资运往日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日本的“适地适产主义”是为了侵略需要,把沦陷区沦变为其经济的附庸。D项与史实不很符合。A、B两项是为C项服务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故选A。
点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