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22 01:19: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09年3月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调研3题)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元朝时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明朝时继承了这一趋势,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据图1,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立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该原则的主要内容是?(6分)
(2)据图2,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1分)
(3)据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据图4,对于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5)综合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分析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2分)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分)?
(2)“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3)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4)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1分)
(5)综合国力的增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1)图一涉及的是1954年中印两国的会见,在此次会议中,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称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在1955年周恩来参加的是亚非万隆会议,在会议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且形成了万隆精神。(3)图三显示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件,这是70年达中国外交的重大的事件,既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了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4)图四是1972年中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事件,是中美长期以来对峙的结束,是世界上的重大历史事件。(5)以上材料集中反应了中国在70年代前的外交成就,其取得的关键因素的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本题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面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整顿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①调整?②改造?③跃进?④巩固?⑤充实?⑥提高
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面对1959年以来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因此选C。
点评:“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日本的“适地适产主义”的实质是(? )
A.将沦陷区变为日本的工业基地
B.从沦陷区获得巨额的利润
C.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之中
D.从沦陷区掠夺大批物资运往日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日本的“适地适产主义”是为了侵略需要,把沦陷区沦变为其经济的附庸。D项与史实不很符合。A、B两项是为C项服务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故选A。
点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