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1-22 01:18: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是周恩来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新中国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此次会议:

A.是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
C.表明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因此B符合题意;而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就是中苏建交,1953年中印代表会见时新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因此排除ACD。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学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汉代教学的内容没有《墨子》。其它是正确的。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概述一战前、二战后法国与外国结盟的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①一战前与英、俄结为三国协约,以对抗德、奥、意三国同盟。(2分)原因:在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中,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十分尖锐。(2分)②二战后初期与美、英等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对峙。(2分)原因:战后初期,法国等西欧各国显著削弱,出现了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美苏矛盾加剧。(2分)③20世纪60年代,与西欧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2分)原因: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以来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2分)


本题解析:从法国的国家利益入手,说明一战前和二战后与外国结盟的情况。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宣传画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3分)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措施:实行“一五”计划;(1分)
意义: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
(2)实践:发动“大跃进”运动,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2分)
结果: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任意两点得2分)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3分)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任意两点得2分)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