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现代科学技术》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20-01-22 01:17: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胡适文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主要科学理论为例,说明近现代欧洲的“科学之兴”。
(2)材料一中的“人权”是指什么?它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3)材料二、三中的“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有何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产生这种认识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1)例:经典力学;相对论;进化论。
(2)人权:宪法所规定的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关系:并重。
(3)区别:材料二认为只能有国家自由,不能有个人自由。材料三认为个人自由是国家自由的基础。背景: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概括,第二小问可根据“若舟车之两轮”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可据材料二、三内容概括,第二小问可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相对论和量子论:?

[? ]


A.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角度和方式
B.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C.标志着人类认识深入到微观领域
D.标志着人类认识进入到宏观宇宙世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00年4月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发表题为《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文章,指出“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解决这两朵“乌云”理论分别是(?)
①牛顿力学体系?②相对论?③量子理论?④黑洞理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驱散物理学上两朵乌云的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相对论科学解释了光的波动理论,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物质的能量分布定律。①形成于17世纪,故排除;④为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的理论,也应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摘自《科学蒙难集》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四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冲突:反映了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科学和宗教之间的观点冲突,以及学术界内部的分歧。
(2)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
(4)感动的原因:钱学森: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二人的精神:爱国;无私奉献;勇攀科学高峰;科学创新等。
(5)作用: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客观世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密切世界联系;造福人类社会;维护世界和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美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柏林围墙的倒塌和Windows3.0版的开启。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C、柏林墙倒塌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Windows3.0填平了南北之间的鸿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