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22 01:15: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 “仁者,爱人”?③“天人感应”?④知德合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材料:“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意思是人文主义强调加强道德修养,①②④符合题意;③“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目的是神化君权,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国家都“紧紧地融合”,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C.欧盟形成政治经济联盟,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
D.欧盟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欧元,促进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欧美一些航天专家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道:“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l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这表明“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
A.显示了综合国力的强大
B.振奋了民族精神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很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的强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0 年6月,朝鲜与韩国首脑会晤并发表共同宣言,确认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羁绊原则和寻求统一的方向。2002年,朝鲜核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2003年2月,韩国总统卢武铉在就职演说中,敦促朝鲜放弃核研制计划,并且表示将为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加强与美国、日本协调,与中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密切合作,2003年8月下旬,关于朝鲜核问题的中、美、日、俄、朝、韩六方会议在北京举行。
回答下列问题:
(1)朝鲜半岛形成分裂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从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人民愿望的角度,简要评议韩国总统卢武铉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态度。
(3)简要分析朝鲜半岛政治局势的发展所反映的当代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与特点。


参考答案:(1)原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次大战末,美苏军队分别占领朝鲜半岛;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作出划分;两大阵营的对峙;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
(2)卢武铉的演说符合朝韩两国共同宣言所确定的原则,有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符合朝鲜和韩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3)国际局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与联系程度也越来越加深;进行谈判与对话,利用国际会议解决问题和协调相互关系是国际政治进步的表现


本题解析:本试题具有一定的时事性,随着朝核问题由来已久,但当今朝核局势再度使地区局势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使朝核问题战争化、世界化,目的使东亚地区的不稳定而确定其在亚洲的霸主地位。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概括能力完整的表述历史,第二问和第三问具有一定是时事性质,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应用,而且能够对时事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得出结论,当然,只要稍加剖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材料二?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4分)
材料三?针对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的新问题,有学者开出了这样的处方: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3)材料三中“处方”体现了哪种社会学说?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实践这一“处方”的?(3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治国之道:实行仁政。社会现实: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3分)
(2)理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4分)
(3)社会学说: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实践:1956年底,通过对农业、手工救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分)
(4)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能超过该题的得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后半问联系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可知,孙中山要实现共同富裕;联系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由材料中“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可知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实践是三大改造;第(4)问,此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