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
①外来经济控制消除②民国建立的推动③实业救国的推动④封建社会的终结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解答。1913-1921属于中国的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外来经济仍然在中国存在,只是规模有所减少,民国的建立仅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未结束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死于中南海;15日下午,74岁的慈禧太后在故宫病逝。一个是被囚禁多年的皇帝,一个是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两人在政治上势不两立,却在20个小时内先后去世,是巧合还是另有隐讳,百年来争执不断。阅读材料:
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侍班官窥见上正扶奄(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诬陷)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11日,皇帝)心急跳,神衰,面黑,舌焦黄,而最可异者则频呼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
13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著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
14日太后懿旨:溥仪继为皇帝;令袁世凯等10人筹办皇帝丧礼。
1908年11月14日下午5-7时(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光绪皇帝去世。
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推测光绪帝死亡的直接原因。(答题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理由见解析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案不止一种。比如,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理由如下:在光绪死前十一天,皇帝不仅步行了一段路,而且还扶着太监的肩头舒筋骨,可见身体没有大的疾病,但太后却认定皇上只能“卧病在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告诉太后,皇帝听说太后生病而幸灾乐祸。一周后,皇帝的病情加重,而且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症状。13日太后安排溥仪进宫,又以载沣为摄政王,似乎是对皇帝的死已经有了提前的准备。光绪去世前,太后已经命人准备后事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参考答案:错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普罗塔格拉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不是苏格拉底。该题目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条电报线架设于
A.北京
B.台湾
C.山东
D.新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属于客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应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C项中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客观上有利于城市化;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过多,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