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八)

时间:2020-01-22 00:58: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和谐主题”的关键信息,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故B项正确。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的考查可从现实意义角度切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5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1) 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
(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1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2分)
(3)继承: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4分)
(4)认识:儒家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和交流性。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第一问考查理学的进步意义,从材料一反映的理学兴起的背景“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力图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提出思想主张,结合材料中的“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等可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以“仁、义、礼、智”道德规范行为;“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表明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问考查李贽思想的社会背景,把握明末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解答,结合材料“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指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可知也受到西学思想的影响。
(3)第三问考查理学在日本的影响,可从理学的积极意义以及材料三中的伦理道德方面、政治思想方面等回答即可。“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儒家忠孝观念”这都是答题的有效信息。
(4)第四问的认识是开放性试题,从思想文化的传承性、多样性以及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方面,但回答问题最好联系试题材料,从朱熹到李贽,由中国到传入日本,体现出儒家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从中国到日本,也反映了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和交流性,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朱熹、李贽思想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日本继承力学思想也结合了本国的实际,得出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了我国传统文化。国学大师文怀沙老人将养生之道归结为三个字,“正、清、和”。要培养自己的“正气”,中国大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浩然之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和”中国人就讲究以和为贵。老子《道德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要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能选出D.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和谐
D.人的生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其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强调社会现实的变革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B项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A C D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二人:                 (   )
A.所处的时代不同
B.学术思想不同
C.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孔子代表奴隶制的奴隶主阶级,主张维护奴隶制的礼。墨子代表贫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