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时间:2020-01-22 00:28: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开始了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1960年中共提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八字方针,至1962年底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故答案选C。
点评: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许多教训存在,尤其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深刻教训发人深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


参考答案:(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4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4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 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吃“大锅饭””可总结得出,其结果主要是消极的影响(2)关于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材料中总结即可(3)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英国和日本政府的行为予以正确的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考查的是农村经济建设在不同国家的反应,属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37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保存下来的1851年伦敦博览会全景画中,可以清晰看到有关中国的参展内容:广口大对瓶,穿官服的中国官员像,青铜器、中国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大理石群像等。根据文字记载,当时的展品还包括:上海荣记丝绸、景德镇制瓷原料、植物蜡、棉花、木材、蜡烛、蜜饯、茶叶、雨伞、拐杖等等。然而清政府和中国民众并没有亲自参与中国展览的筹备工作,是一些英国商界人士越俎代庖,在第一届世博会上推出了一个“中国展览”。在清政府看来,世博会不过是“炫奇赛珍”的国际大庙会罢了,此后清政府曾多次谢绝参与世博会。直到1873年,奥地利邀请中国参加维也纳世博会,清政府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材料二?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此次参展,中国特产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工艺精湛、价格低廉,引起轰动,以致外国人评价中国为东方最富之国。此次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外贸易交流。191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加6000万美元,丝绸和茶叶等出口额都有大幅提高,中国的地毯物美价廉,原每年出口额不过10万两白银,巴拿马博览会后,美国销路打开,销售额几乎增加了10倍。同时,日本、俄国以及一些亚洲小国,也不同程度增加了中国的商品进口。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举办世界博览会都未邀请中国参加。新中国首次参加的世博会是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一直到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共参加了11次世博会,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内举行的所有注册类博览会。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上中国展出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航标灯、太阳能电围栏以及沼气利用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能源技术。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上的360度环幕电影,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的现代航天技术,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上的海洋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一系列优秀展品正是新中国参展世博会辉煌历程的浓缩与写照。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内,有一棵“生命之树”,它利用中国古老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放映技术来营造白天、黑夜的变化效果,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观,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艺术,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智慧。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世博会之旅的特点及其反映的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5年中国商品出口增加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1982年以来中国在世博会上的活动与材料一中中国早期世博会活动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18分)
(4)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通过世博会的舞台,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打造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这是上海世博会希望创造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最根本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举办世博会的重大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政府不重视;展品以传统手工业品、农产品为主;(4分)
问题:民族工业发展滞后;思想认识的保守。(4分)
(2)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海外市场的扩大,世博会的宣传效应。(6分)
(3)变化:更加积极主动,民族特色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展现生活态度、哲学理念。(6分)
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府的支持,思想观念的更新,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12分)
(4)有利于加强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做出积极贡献。(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参考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4)演变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遭到批判,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4分)
原因:①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要求。
②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或与时俱进,兼收并包)(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材料中文字“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说明儒学对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和长幼等关系有可取之处,从而说明对维护等级关系的作用。第(2)中第一小问要依据材料,找准关键词来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材料中“《春秋》大一统者”说明是“春秋大一统”,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说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维护统治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说明作者对君主专制不满,从而概括出答案,分析此种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可以从明清时期产生的经济新现象来作答。第(4)问第一小问要根据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演变要分阶段进行解读,历史时期可以从春秋战国、西汉、宋明和明清几个时期进行概括。分析原因要从统治阶级和儒家思想自身特点去综合概括。
·宋明理学·理学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力量弱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孔子思想不适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实际
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也就是孔子的思想不适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实际,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