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20-01-22 00:21: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 )
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处境艰难。故选C。A项错误,材料信息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项错误,国民党的内战是主要的原因;D项明显错误。
点评: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了筹措战争的经费,大肆搜刮的同时,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引起了通货膨胀的严重发展,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该思想出自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强调“道德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中,苏格拉底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苏格拉底,选B。
点评:近三年高考命题主要考查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解析题呈现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把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联系起来考查。从命题角度上看,是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横向比较,通过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式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7年9月邓小平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
B.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C.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
D.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并没有讲到要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所以排除A;由材料时间“1977年”可知,还没进行改革开放,材料也没涉及政审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所以也排除B、D。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材料所讲述的是为考生减少条件,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知行合一”
B.“人人同具良知”
C.“格物致知”
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满街都是圣人,意味着良知是存在于人内心的,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被欲望所蒙蔽,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善良本性,就是圣人;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是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
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元》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动机和主要措施。(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动机:抵御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防范日本侵略。(2分)措施:通过立法手段进行;建立专门机构负责。(2分)
(2)影响:积极性:法币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1分)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1分)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分)
局限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1分)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1分)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分)


本题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回答动机,“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概括措施。
(2)材料一说明了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材料二说明了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局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结合所学知识,这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也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