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0:13:03
1、判断题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瓦解
B.军事力量出现多极化
C.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D.经济出现多极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说,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正是经济领域多极化的反映,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会用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解答实际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由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小题2: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B.中国商品经济发达
C.中国丝茶质优价低
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小题3:新中国成立初,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A.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D.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第一小题,A项中《史记?食货志》详细记载了我国历代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也记述了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B项中《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C项中《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D中《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选D。
第二小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也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题干中“大量出口”这以关键词正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证明,故选D。
第三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回忆教材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是指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
观察以上三幅反映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图二与图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3)图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通过上述三幅图的时代特征,概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
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订;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建;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
(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
原因:周恩来等老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的艰苦奋斗。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4)探索中曲折前进,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
本题解析:
内容说明:本题及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第七章“文革”时期的建设成就和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成就等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应相互比较、相互印证、归纳特点、探究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
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②教育制度的改革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民国之初”,②③显然与这一时间限制不符,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恢复国民经济
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③④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